建议你跟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
来源:深圳桥恩心理        文章已为182位求助者解惑        有问题 在线问医生>>

年轻人,别把自己憋出病来

 

我的性格一向软弱,小时候坐在我后排的男生喜欢揪我的辫子,我不敢当面制止,只敢回家告诉我妈,希望她能帮我和老师申请调换位置。

 

我妈不理解:“对方揪你,你就揍回去啊!”这句话说起来简单,但是我做不到。

 

在与人发生冲突之前,我总会瞻前顾后地想到很多衍生的矛盾,胆怯让我对于表达愤怒这件事望而却步。

 

这种性格,让我对直率泼辣的人会下意识地产生畏惧情绪。

 


 

高中时,班上有一个女生性格泼辣,经常会听到她冲同学怒吼的声音。

 

和她成为同桌,让我在家唉声叹气了好多天,我妈不解:“你究竟怕她什么?”

 

怕她什么?大概是怕她对我生气,而我连气回去的勇气都没有。

 

在外读书期间,我宿舍隔壁住的是两名外国女生。她们很喜欢深夜邀请一群人聚会,音乐声往往一直到天亮才逐渐停歇。

 

“你去敲门让他们停止这样的行为啊!”

 

“如果我有敲门的勇气,就不会如现在这样纠结。”

 

后来我买了降噪耳机,努力用自己能改变的方式试着接纳这件事。

 

改变自己,比表达愤怒更让我容易接受。

 

前段时间,因为社会外部环境及公司经营管理问题,朋友所在的公司经营不善,公司员工被强迫降薪。

 

朋友才刚调任不久,买了房以为安顿了下来,突如其来的薪资下调让他连每个月的房贷都无力偿还。

 

朋友无法接受,但又不好意思去找老板理论,拉着我恼怒地讲述自己工作之后是如何的尽心尽力,老板如今的做法又是如何的“丧尽天良”。

 

他们员工甚至开始组团,筹备着请律师直接跟老板对簿公堂。

 

一段时间之后,我问他律师找得怎么样了,他却又开始和我唉声叹气:

 

“我还是下不了决心,现在市场不景气,出口的单子全部积压着,老板应该也有很多难做的地方,降薪是被迫之举。我如果真那样做,那不是彻底撕破脸了?”

 

这种情绪的反反复复,让他陷人了不断的自我拉扯之中,愤怒却又不自觉地为他人开脱,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的攻击性被消磨在了过度的同理之中。

 


 

我的师姐和我一样,也是属于“老好人”的性格。

 

博士期间她去美国一所高校当交换生,其间遭遇了被同学歧视、被房东坑骗等不公对待,而她的怯懦让她一直把这口气闷在心里,认为自己只要努力,终会有一天让他们刮目相看。

 

她自我安慰:“我这样是有素质的表现,不能和这群外国人一样。”

 

果然,通过努力,她的课业成绩在整个学院都名列前茅,算是“争了口气”。

 

然而回国之后她就开始感到身体不适,到医院检查发现右胸长了乳腺瘤,在家休整了几个月的时间才能重新工作。

 

也许退一步风平浪静,忍一时海阔天空也有失效的时候,把自己憋出病来的情况反而越来越常见。
 

为什么我总是选择控制自己

 

当提到“情绪管理”这个概念的时候,很多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: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。

 

而愤怒,绝对是负面情绪清单中的榜首。

 

在我们的认知中,一个高素质、有涵养的人的表现就是能够克制自己的激烈情绪,无论何时都可以“温润如玉”。

 

但是,愤怒作为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绪,是内在系统的警报,能够告诉我们此时某件事已经触发了我们的神经,让我们感到不舒适。

 

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,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以足够体面的方式外显出来,是一种能力。

 

有心理学家将愤怒分成了三种形式。▪攻击型愤怒

这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愤怒,这种类型的愤怒往往伴随着愤怒者激烈的行为反应,比如大喊大叫以及暴力行为。

▪被动型愤怒

当一个人选择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时,会将愤怒的情绪内化,会出现诸如冷战、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。

▪自信型愤怒

这一种类型的愤怒是能够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自己愤怒的原因,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进行沟通。

这种类型的愤怒是建立在双方尊重的立场上,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矛盾。

 

有研究表明,攻击型愤怒与被动型愤怒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,甚至会增加心血管方面疾病的风险。

 

 

既然“自信型愤怒”是最为理性的沟通模式,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?

 

通过分析大多数“压抑愤怒者”在恼怒之后的心理活动,可以看到这类人群背后隐藏的几种非理性认知。

 

1、我说的话,别人可能不爱听。

 

通常,这类非理性信念持有者往往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。

 

在调查中我们发现,以这一类作为压抑情绪理由的来访者,在家庭中有较为强势的父母,从小个人的想法会受到压制。

 

2、我的火气会激化矛盾,导致关系破裂。

 

社交中的敏感人群是这一类不合理信念持有者的“高发人群”,他们极度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引发他人的不快,最后选择沉默。

 

而过分的同理也是产生这一类信念的原因,就像此前提到的反复为老板经营不善寻找借口的朋友一样,常常会陷入过分的共情而畏首畏尾。

 

3、担心自己被讨厌。

 

社交中的完美主义者(和事佬)在关系中往往会尽力维系着社交中的平衡,为了不破坏任何一方的关系,他们通常会让自己成为情绪的消化者,白天“忍气吞声”,晚上“暗自垂泪”,并且埋怨着自己的“怯懦”。

 

之前我在进行情感问题调解的案例中发现,相当一部分的矛盾,包括感情破裂,都是由于情侣双方的不合理沟通导致。

 

面对问题,情侣之间往往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,通过冷战、隐忍、避而不谈等手段搁置问题,最后导致问题激化。

 

很多网友都会戏称,“我没事” “没生气” “挺好的”是女友在生气时的经典语录,而与之伴随的是男友的束手无措。

 

当然这些语言的背后,蕴藏的往往是“我在生气”,但在冲突中,

 

这种被动型愤怒的反应会让我们的关系僵住,甚至冷矛盾最终会激化成热问题,演变成“攻击性愤怒”的暴力行为。

 


 

体面地生气,很难吗?

 

与“情商”对应的一个词,被称之为“怒商”,它对应的是我们在面对愤怒时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。

 

在心理治疗中“发泄情绪”永远都是突破心理瓶颈,走向治愈的起点。

 

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,让自己的怒火“有处可发”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。有心理学家将处理情绪问题分成了三个步骤。

识别情绪

 

有很多人,由于成长经历、生活背景的原因,带有不同程度的情感麻木。

 

即他感受不到诸如悲伤、心痛等负面情绪,对于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习惯了“逆来顺受”,出于自我保护内在防御系统将情绪隔离出去。

 

以前我有一个同学,在我们看来她非常幸福:学习成绩优秀,毕业之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,和交往多年的男友结了婚。

 

可是她却感受不到幸福。原本我以为她只是习惯了这样平静的生活,但是在某次交谈中她告诉我,早在一年前,她发现了丈夫出轨。

 

“我什么都没做。” 她对我说,

 

“我一点儿都没有感受到委屈,甚至连悲伤的情绪都没有,我的丈夫甚至因此对我发了火,将他出轨的原因归结为我对他情感冷漠。

 

但是他在气什么呢,发生了这种事,生气的应该是我,不是吗?”

 

但没有人天生情感麻木,很多人的情感封闭与童年时的经历有关。

 

家庭暴力、父母的指责、严苛的生长环境、个人需求频繁地无法得到满足,使得个体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情感状态

 
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个体无法精准地识别自己的情绪。

 

学会识别情绪,是我们自我疗愈的第一步。

 

--对方的行为,让我觉得很生气。

 

--对方的话,让我感觉很不好。

 

--我并不像对方说的这般,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指责。

 

这些都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,会出现的负面情绪。承认它、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感受,是正确处理愤怒情绪的关键环节

 

表达情绪

 

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很多,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,愤怒表达意味着“开战”,带有很强的攻击性。

 

在我的来访者中,有一位名叫Amy的女性,她从小生长在压抑的环境中,

 

父亲的过分强势压榨了她与母亲的生存空间,让她从小就丧失了愤怒的权利,与母亲扮演“言听计从”的角色,并且饱受家庭暴力的困扰。

 

大学毕业后,她脱离原生家庭,但仍旧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,在与人交往包括婚恋关系中,她都是处于弱势的一方。

 

前年Amy的原生家庭突逢变故,母亲受不了父亲的压迫选择离婚,后不久因车祸去世,Amy将一切归结于父亲,毅然断绝了父女关系并且发誓不再走母亲的老路。

 

她决定改变自己,于是,她从表达愤怒开始。

 

为了彰显自己的强势,她只要遇到恼火的事便刻意将问题扩大,遵循“吵架就要拼嗓门,吵不过我也要打得过,打不过我也要硬着头皮上”的宗旨,最后,男友无法忍受选择了与其分手。

 

为什么Amy会出现这样的极端变化?

 

是因为她错误地理解了愤怒的表达形式,在攻击与隐忍之中,她未看到之间的平衡点。

 

我们刚刚也说到,在介于两种情绪之间,其实我们有愤怒的第三种选择,即“自信型愤怒”。

 

我们在辨别自己的愤怒情绪背后的来源后,要将原因合理化以备和对方进行沟通。

 

在这里,有一个控制情绪的心理学技巧,称之为“心理距离(psychological distance)”。

 

它是指当愤怒事件发生时,我们先抽离当事人的姿态,将自己转变为一个旁观者,站在第三人的立场上寻找建议。

 

比如,“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朋友身上,我该如何为她分析,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”,通过这样的身份转化,我们能够帮助自己采取更多的应对方式。

 

之前在与来访者沟通的时候,我常常会遇到“不会表达愤怒”的对象。

 

“我无法平静地和对方沟通,当我想表达自己的不满时,我通常会控制不住自己先流泪,然后语无伦次,无法很好地诉说自己愤怒的原因。”

 

甚至还有的来访者身体因此出现问题,

 

“我过于厌恶一个人,因为对方总是惹恼我。可是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,情绪累积之下,现在我遇到对方就会有呕吐、胃疼、头晕等身体反应。”

 

理性的沟通需要反复练习,格式塔训练(即“空椅子”技术)或许可以帮助不知如何正确表达愤怒的人。

 

当我们遇到了让我们感到愤怒的事件,无法第一时间想到应对的语言时,先面对空椅子想象对方坐在自己对面,将所有的问题与空椅子进行交谈,以此作为练习,以便在当面交谈时能够实现有效的理性沟通。

 


 

管理情绪

 

当我们能够识别情绪,并且可以正确地将情绪表达出来之后,就进入了情绪的管理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对个人而言,重要的不是“外放情绪”,而是“情绪内省”。

 

认知重构是我们需要管理情绪的重要一环。愤怒作为一种能够被感知的外显情绪,它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。

 

愤怒感会掩盖我们其余的情绪,诸如背后交织的“恐惧、失望、脆弱”等。

 

究竟是什么诱发我们出现这种情绪?

 

我们身上存在的情感弱点到底是什么?

 

识别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,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。

 

去年,我高三的堂弟在第一次模拟考结束之后垂头丧气。“我完了,这次考得很烂,数学做错了一道大题,我高考完了!”

 

相反,同样在念高三的堂妹面对略显寒酸的成绩却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:“还好这次只是模拟考,我们老师说了,虽然我这次没考好,但我还有时间实现逆袭。”

 

同一件事的不同解读,让他们出现了不同的情绪。

 

堂弟在负面情绪引导下,面对学习他开始出现畏难情绪,会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,

 

将所有人对他的鼓励都当成是他人对自己的嘲讽,经常会与同学发生冲突,甚至还会觉得个别学习好的同学因为他学习差看不起他,影响了自己的社交。

 

而我的那位堂妹,在那次考试之后越挫越勇,将所有人对她的鼓励都当成正向激励,每天精神满满地去学校,连她妈妈每次都会戏谑自己的女儿“学习不咋地,心态第一名”。

 

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反应,背后的根源就在于个人的信念不同。

 


 

分析自己愤怒背后的情绪,再深究其出现的成因,最后再相对应地采取方法进行改变,才能够彻底解决我们的愤怒情绪,

 

更好地控制情绪,理性地和他人进行沟通,寻求对事情更好的解决方式。

 

体面地生气,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表达自己的需求,让自己的情绪能够找到更加合理的去处。

咨询通道扫一扫随时咨询
在线咨询预约通道QQ咨询桥恩路线
查找专家免费咨询直接通话
  • 徐金永 心理咨询专家得票:1543    近期回复:288
  • 李江华 心理咨询专家得票:2623    近期回复:515
  • 邹亚超 心理学副教授 得票:1338    近期回复:261
  • 张义泉  高校心理学教授得票:832    近期回复:176
选择桥恩4大保障four security
  • 高品质好口碑年服务客户超50000+人次,客户满意度高达96%以上
  • 汇聚专家大咖聚集国内100多名知名精神科专家以及各领域心理学专家价
  • 国际化服务包含服务语言:英语、韩语、日语、俄罗斯语等多种语言
  • 五星级服务环境按五星级酒店选址以及装修标准,给客户隐私、温馨、高端的专业服务
徐金永 心理咨询专家

国内第一批心理咨询师
15年以上心理咨询经验
深圳电台特邀心理专家...[详情]

今天已预约:4 今天剩余号:2 可约
明天已预约:3 明天剩余号:3 已满
后天已预约:4 后天剩余号:2 可约

点击咨询预约通道



— 温馨环境 —

以专业的咨询环境,为客户提供隐私心理咨询服务

— 媒体报道 —

推动心理健康行业发展

— 合作伙伴 —

选择桥恩,一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

网站首页 专家阵容 走进桥恩 预约咨询 专家专栏 心理疗愈 在线自测 线下机构
桥恩心理Q-Psychology

咨询预约热线TEL:400-684-8858

Copyright © 2004-2021 Q-Psychology Group

桥恩心理版权所有  备案号:粤ICP备17146197号

在线挂号网站地图来院路线联系我们
QQ咨询在线咨询电话咨询微信咨询